课程背景:
身为企业的EAP专员和咨询师,身兼双重身份,既要理解员工的心理和处理,也需要同时管理好员工的行为及身心状态,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绩效。
作为职场员工,其内心深处是希望认真工作,提升工作绩效,完成组织下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努力达成考核指标。然而,由于员工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等,可能在职场中出现工作的偏差与失误,甚至可能会犯错。作为组织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及时地进行辅导沟通,既缓解员工的内心情绪压力,同时,也能让员工主动认识自己的问题错误,积极改进,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然而,如果处理失当,则有可能带来新的职场冲突,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让其内在心理状态一直处于紧崩、焦虑、烦躁的情绪模式。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员工的消极行为,如:抱怨、发牢骚、消极怠工、针对公司或客户的情绪报复(无意识的情绪发泄)等相关的反生产行为,甚至有人因此而患上职业倦怠症,出现明显的工作拖拉,不想上班等症状。这些消极的反生产行为都会对组织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增加人力成本,影响团队氛围,为日常的管理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因此,作为企业的EAP专员和EAP咨询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员工疏导情绪,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与失误,并能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改进,这是组织方的重要职责。如何提升员工的心理状态,理解支持员工合理的心理诉求?如何才能有效地洞悉员工的内在心理需求,对员工的心理困扰进行合理的引导?EAP专员和EAP咨询师在做好日常业务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借助EAP(员工援助计划)辅导的技能来协助员工进行内部的心理建设,疏导情绪,改善压力,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提升工作绩效水平。
课程特色:
以“心理学”为核心学科,融合:EAP辅导技术、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情绪心理学、压力管理心理学、危机干预、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点。
² 定制化:汲取国内外心理健康领域的成功经验,结合EAP辅导及心理咨询技术,联系国内企业员工的本土化需求以及本地化的实践经验而更好地帮助学员进行心理辅导干预。
² 实战性:心理辅导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均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并辅之国内学员的大量实践而不断完善,确保学员能从中获得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理辅导干预技能。
² 职业性:培训后为学员提供后期的辅导沟通,切实帮助学员能学会心理辅导管理的技能,最终提升工作绩效。
课程方式:
讲师讲授,影视分析、案例讨论、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现场辅导,催眠放松,自我觉察,行动方案。
课程收益:
• 重新定位心理疏导的基础在于疏,而非贯;
• 训练实践心理疏导中的提问技术,提升员工心理疏导的基本技能;
• 承认自己的局限,勇于自我修炼与完善;
课程时间:6小时
课程对象:
1. EAP专员,EAP咨询师,基层管理人员、心理辅导员、HR员工关系;
2. 热爱心理学的人员,其他与员工心理疏导相关的人员;
课程模型:
3.
课程大纲
团队研讨:你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的困扰挑战是什么?
第一讲 为何员工不愿听我讲的道理呢(提问反思 vs. 强加贯输)
案例演示:真实还原工作中的心理辅导
1. 用说教代替沟通疏导
案例研讨:为何员工不听我的,不配合我的工作?
2. 把个人价值观强加给员工
案例研讨:为什么他就是接受不了我的观点呢?
3. 缺乏共情,只是讲道理
案例研讨:讲了那么多,就是油盐不进,还不断顶嘴?
第二讲 如何通过提问技术来改善心理疏导的效果?
1. 心理疏导的基础:倾听与共情
1) 为什么需要训练专业性的倾听?
自我觉察:在沟通辅导过程中的倾听状态
演练实践:4W倾听提问训练
2) 心理疏导中的共情训练(对抗)
基本原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跟后带)
演练实践:如何处理对方的抱怨牢骚?
2. 心理疏导中为何需要提问?
团队研讨:为何需要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建议提要求?
演练实践:合作对话中的提问训练
课堂目标:提问金句30句(表格)
1) 提问技术的误区
a、 为了提问而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
b、 过早地开始引导性提问
c、 提问是唯一的手段:提问机器
d、 满足自我的好奇心
团队研讨:了解事情的真相与原委(提问金句提炼)
2) 使用提问技术的基本原则
a、 发出邀请:尊重 vs. 控制
b、 具体化,推动沟通地深度
演练实践:教练提问卡
c、 紧扣咨询目标与方向,避免跳跃性
d、 警惕雷区:敏感话题
团队研讨: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提问金句提炼)
3) 赋能提问技术探索
演练实践:提问金句提炼
a、 沟通疏导前改变提问:改变持续存在
b、 预设性提问:以终为始
c、 刻度化提问:定位,发现差异
d、 赞许性提问:发现闪光点
e、 奇迹提问:突破固定思维
f、 关系提问:他人视角思考
g、 例外询问:扰动系统动态,打破思维坚冰
h、 应对提问:寻找解决应对资源
思考赏析:高效焦点解决心理教练卅问
3. 如何进行有效地反馈?
1) 非指导性的反馈:解释,澄清
2) 指导性的反馈:情感、解译、重构、接纳
演练实践:那么多司机撞红灯,为什么唯独要处罚我呀?
第三讲 提升心理疏导效果的内核:自我修炼成长
绘画体验:成长中的自我
1. 搞不定对方怎么办,是不是我的能力太弱?(清晰界限)
2. 我自己有困扰,该找谁帮忙?(承认局限)
3. 接受了太多的负面信息,如何释放?(情绪按钮)
总结回顾:ORID聚焦式会话(2人小组分享+小组代表)